國立中山大學高教深耕共學‧實踐計畫-表演藝術與社會生活
課程介紹
【劇藝系系列課程】
劇場藝術學系 許仁豪老師、杜思慧老師
課程名稱:跨文化劇場
本課程計劃與泰國朱拉隆功劇場藝術學系合作,進行移地教學,將跨文化劇場從理論認識上升到實踐層次,透過肢體工作坊與場域田野,體知跨文化實踐的挑戰與思考。此次課程,嘗試將突破過往跨文化戲劇的討論,不在以西方與非西方之間的交流為主,而是將論帶入亞洲內部之跨文化,打開台泰文化連結呼應的可能。
劇場藝術學系 杜思慧老師、吳怡瑱老師
課程名稱:學年製作、舞台設計
劇場藝術系常年和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主辦單位合作,在前年度計劃中,七月在台北藝術中心擔任首獎《水》的讀劇演出團隊,其內容和表現風格值得深究,也因此2024年劇場藝術系將繼續全戲製作此劇。《水》以2021年鄭州水殤為背景,藉著鄰近城鎮一群基層人物在水患與土葬之間拉鋸、周旋於不孕和失婚之間的困窘,鋪陳一篇生死交疊的癲狂鄉野傳奇。劇中方言書寫運用生動靈活,讀著彷彿都能聽見河南鄉音。因戲中需求,此次製作也特別請到豫劇皇后王海玲老師擔任戲曲顧問和身段唱腔指導,並預計在甫落成的國立傳藝中心中山堂演出,讓學生們在學校期間便有機會在專業場館中演出,提早與產業界連結。
劇場藝術學系 許仁豪老師、杜思慧老師、何怡璉老師
課程名稱:戲劇構作、環境劇場、創意表演
本課程將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展開密集合作,進行田野踏查與社區蹲點研究,對美濃的社區發展展開歷史性研究,理解反水庫運動的前因後果以及其所帶來的生態運動典範,聚焦美濃黃蝶祭,探索文化展演,藝術創作,以及社群祭典,如何成為凝聚在地認同與共識的方法。
學生將在田野的基礎上開挖再地的傳說與風土軼事,導入神話思維,並與世界各地不同的神話敘事對比研究,尋找先民的神話思維模式對治當代生態議題的資源,學生也將對黃蝶祭的歷年展演內容,策展方式,以及製作模式展開研究,並透過構作練習,書寫自己的展演方案。
【博雅課程與IBMBA學程】
哲學研究所 楊婉儀老師
課程名稱:生命教育
本課程教學實踐場域使用情境教室讓學生在肢體活動中體驗自己的身體狀態。此外除了介紹藝術治療的療癒特性之外,也以正念練習幫助學生回返自身,感受內在的心理變化。再藉由對於疾病以及死亡議題的探討,引導學生正視生命所本有的缺憾與不完美。最後讓學生分組擬定採訪人物、採訪題目後到校外進行人 物生命故事採訪,將學習場域擴展到他人與社區。藉此機會讓學生在採訪他人的生命經驗中,引發對於自己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提問。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趙可卿老師
課程名稱:探尋建築工藝中的高雄故事
本課程旨在探討歷史中人與建築之間的連結,透過西式建築古蹟的實地考察,引導學生理解建築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關鍵性。透過這些古蹟的口述和互動,將高齡者的歷史經驗融入,使年輕人能更深入地了解高雄地景受環境變遷影響的歷史轉變,以及這些變遷對當地文化的影響,進而實踐文化永續的理念。
財務管理學系 鄭義老師
課程名稱: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發展與實作
本課程擬於2024年10至12月舉辦校內「高齡社會創新提案競賽」,鼓勵大學部高年級學生、本校本國籍/外國籍學生,共同組隊探討當前高齡化社會所面臨之議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實際操作體驗創業流程。
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 黃淑玲老師
課程名稱:影像、教育與多元社會
以教育公平、衛生、平權等向度探討人類社會經歷的複雜多元議題。課程將帶領學習者進一步檢視何謂「不正義」,及其造成的環境傷害,及其衍生對於弱勢、脆弱族群的居住與健康危害,甚至文化認同的崩解。帶領學生認識議題並透過未來學之各項未來思考工具,融入敘事引導後,邁向安全、健康、不遺漏任何人之平權、多元、包容的環境設計。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陸曉筠老師
課程名稱:園藝療癒與都市農園
結合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及高齡社區的都市農園,建立高齡社區的調適能力。課程配可食地景合專業知識,深化在學學生在都市生態與農園領域的知識學習及生活價值,並開發其在高齡社會服務應用的可行性,包含協助高齡社區建設因地制宜的都會農園。
外國語文學系 黃心雅老師
課程名稱:當代原住民生命書寫
本課堂全英語授課,融入「跨文化生態美學」議題,以「跨界」及「實作」為方法,結合人文系所中的文學敘事、多物種生態論述、美學實踐與跨文化研究,探究美學實踐與文化生產如何幫助人類面對脆弱的生態系統。